.

黑龙江省鸡东县夫妻比肩行同心走出小康路

<

在黑龙江鸡东县世纪村农贸市场附近,有一家“重庆切面”,一对来自重庆的夫妻让鸡东人认识了地地道道的重庆切面。对于他们来说,一根根劲道、细腻的面条,承载着温情,情系着两地:故乡的味蕾和在他乡奋斗的幸福。

每天早上3:40分,49岁的张兴朝都会准时起床,开始和面,一袋50斤的面粉,兑多少水,放几个鸡蛋,多少克盐……张兴朝早就了然于心。一块面坯,经和面机和好后重达65斤,这对于身高不到1米6的张兴朝来说,绝对是个体力活。和好的面要快速放到压面机里反复碾压多次,最后变成光滑、同等厚度的面皮后,张兴朝再用模具将面条切成所需的长短和形状……6点钟左右,顾客开始陆续上门,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妻子李传兰操着外地口音,热情地为顾客称面。

张兴朝夫妻俩来自重庆云阳县,当地百姓特别爱吃切面,是一天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角。张云朝的老家是典型的南方山区,地少人多,全家人才有半亩地,没有经济来源,难以养活一家人,18年前,张兴朝和李传兰结婚后,便外出打工,李传兰则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夫妻俩一年才能见一次面。在切面店做了14年学徒后,三年前,张云朝从重庆同乡手里兑下了鸡东县的这个店面,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切面店。

做为外地人,张兴朝夫妻,诚信经营,追求品质,为“重庆切面”赢来了大量食客。而许多回头客对他家面条的评价都是不糊锅、又筋道。夫妻俩卖面也有原则,他们把质量看的最重要,李传兰常说,第一是质量,第二是称要给别人称好,不要瞒别人的称,做买卖讲的是诚实,要讲诚信。

张兴朝经营的切面店每天能消耗3-4袋面,虽然只有25平方米,但制作的面食种类却不少,细面条、粗面条、刀削面、饺子皮、混沌皮、蔬菜面及自制挂面。为节约成本,夫妻二人吃住在店里,妻子李传兰因小儿麻痹症右手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家里大部分的重活都由丈夫承担,但她也闲不下来,时不时的给丈夫打打下手,小小的店铺,忙碌的两人很少交流,但偶尔的会心一笑,便包含了所有一切。

中国人的食物里,常常饱含着记忆的味道和感人的情愫。身在他乡,远隔千里,李传兰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两个孩子,李传兰的大儿子今年18岁,正在上高中,小儿子8岁,都由70多岁的外婆和外公照顾。在镇里上幼儿园,李传兰说:在北方,老人孩子过生日都要吃碗长寿面,南方过生日没有吃面的传统,但每天都在做面条的夫妻俩最想做的,却是能够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们过生日时亲手做碗面条,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而对于丈夫张兴朝,说着“川普”的李传兰则是一脸的幸福:“他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肩膀很宽,因为他撑起了整个家”,平淡的真实,温暖向上,生活不易,他乡创业,奋斗虽苦犹甜。

开面店是个辛苦活,早四晚六,长年累月,日日如此。为人父母的他们背景离乡,远赴他乡。因为漂泊、有了远方、有了思念。张兴朝夫妇说,他们夫妻俩最大的愿望就是两个孩子有出息,他们想着在外面再闯几年,等把孩子供出去了,再回到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两个矮小、普通的夫妻用看似并不强壮的臂膀扛起为人父母的一片蓝天。在鸡东,还有很多像张兴朝这样普通而又平凡的家庭,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一边依依不舍、一边奋力前行,用勤劳的双手开创美好未来。(龙凤记者高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