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溪甜我爱满文化
这个题目出来了,大家可能有点发懵。你们也许会以为,小编要讲环保了吗?
非也,非也。此“酸汤子”并非环境污染造成的,跟酸雨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下面,咱们一起了解了解它。
酸汤子,又称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当地称之为酸汤子。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东部一带的特色小吃。酸汤子和馇子类似,但不一样。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其间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后(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引发中毒造成7人死亡。10月12日此医院救治的62岁的李女士于11日晚不幸去世这起中毒事故死亡人数升至8人.
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
这个新闻确实挺吓人,需要引起大家重视。在这次中毒事件中,“酸汤子”本身并不是原罪。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已经在冰箱冷冻了一年。所以,大家以后多加注意。冷冻时间过长的食物,是不适合食用的!
不过,满族的传统美食“酸汤子”平日里素来默默无闻。倒是突然以这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了解了解这个以令人哭笑不得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酸汤子”同学。
早些年,辽东山区的雨水特别多。有一年,老天爷像林黛玉似的,非常“多愁善感”,不停地“流眼泪”,使劲儿地下大雨。江河都涨水了,平地像沼泽,旱地能行船。
有户人家,有点粮食。可是他家的房子被雨浇漏了,粮食全都被泡软了。粮食都泡成这样了,吃啥呀?这要是都扔了,不得饿死啊!当家的着急啊!他不停地转悠,祈求老天别下雨了。可老天哪能听他的呀!
当家的没招,就上河沿儿去看看,河水涨啥样了。过去,他们在河里挑水,钉个橛子,橛子顶上绑个横杆,横杆绑着4根松木杆,一般上河里挑水做饭,侍弄庄稼,喂牲口喝水,都用它往上挑水。
当家的到河沿儿一看,橛子顶上,横杆被冲没了,光剩木头橛子在里头,露点头,水哗哗地淌。他看到眼前这个木头橛子,忽然想到,这玩意在水里泡了这么多年,泡了好几代人的时间了,它怎么不烂呢?他看了半天,终于想出个主意。
当家的急忙跑回家,跟媳妇说:“粮食不都湿了吗?天也不放晴,晒也晒不过来,咱们用河水给它泡上。”他媳妇半信半疑:“那能行吗?”当家的说:“那木头橛子泡那麽多年都不烂,粮食拿水泡上指定也行。”
那就泡上吧。好家伙!缸啊、盆啊,所有能装东西的都用上了。泡上以后怎么吃呢?就推磨磨吧。磨成面搅糊糊喝。那也不扛饿(不饱肚子)呀,就和面烀饽饽(满语里的面点统称)。
吃了很长时间,也腻了。后来,就把盆钻成眼儿,把面团往下按。按一按就顺着眼儿漏出三棱八角的条,煮着吃。哎!这玩意挺好吃!
后来,这么吃也吃不过来。粮食一泡上就长毛了,不能扔,扔了就会饿死。于是就用河水淘,左一次右一次,把上面发霉的都淘掉了。这样再做出的面条,更好吃。酸溜溜的、甜丝丝的,很有嚼劲。这下子,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把这种面条叫做“酸汤子”。
它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的吃法可多了。可以搭配上鸡蛋酱、肉酱、时令蔬菜,再浇上点辣椒油。还可以跟水产品一起下锅炒。
那是真好吃。
现如今,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很多传统的东西快被遗忘了。需要加强保护,需要大力宣传,需要深入了解,需要用心传承。
当我看到明明是我们自己发明的菜品,却被冠名“美国加州牛肉面”、“奥尔良鸡翅”的时候;当我发现明明是满族的传统点心萨其马,却在零食铺被命名为“法国奶芙条”的时候;当我听到有的人以为冰淇淋(其实来源于忽必烈发明的“奶冰”,后来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奶冰”的制作手艺才被带回去传到欧洲变成“冰淇淋”)最初是外国人的发明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悲哀!
十九大提出四个自信: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而我认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家乡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一个对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甚至贬低辱骂家乡的人;一个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愿意去了解的人;一个忘了自己民族的根基的人;一个一边享受着自己国家的资源,一边却崇洋媚外甚至大力贬损祖国的人;就算他/她看过了全世界又如何?
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拿什么去获得别人的尊重?又凭什么得到人家对你的尊重?我当然承认,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世界是我们的!是属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的。不是非得完美了,我们才能够在一起;而是我们在一起,世界会变得更加完美!